我們可以藉由幾個面向檢驗新約聖經的可靠性:
造假的文件或者完全不提到目擊證人的證詞,或者證詞不一致。如果記錄耶穌生平的福音書當中記載了互相衝突的證詞,我們很顯然就能知道當中有錯。但反過來說,如果每一卷福音書講著一模一樣的事,我們也會懷疑作者有串供的嫌疑—就像是謀反者事先說好他們陰謀的每一項細節。太過一致和不一致事實上同樣令人懷疑。
相對來說,意外事件的目擊者通常會描述相同的概要,但採不同的角度描述。同樣的,四卷福音書以四種角度敘述耶穌的生平。儘管角度不同,聖經學者總是驚訝於這些記載的一致性;並且這些福音書互補,描繪出耶穌與他教導的清楚圖像。
史學家非常喜愛文件中的細節,因為細節能夠讓人驗證這份文件的可靠性。聖經中,保羅的書信充滿了細節;福音書也是。舉例來說,路加寫的路加福音與使徒行傳都是寫給一位名叫提阿非羅的貴族—他想必是當時眾所皆知的人物。
如果使徒的這些著作只是想像之作,充滿虛構的人物、地點、事件,聖經理當很快的就會被敵對基督教的猶太、羅馬領袖推翻。然而,許多新約聖經的細節都獨立的被驗證。舉例來說,古典歷史學家海默就「以考古學研究證實使徒行傳最後十六章中的84個細節。」[16]
過去幾世紀中,持懷疑觀點的聖經學者攻擊《路加福音》的作者與寫作年代,認為本書遲至第二世紀才由佚名作者完成。考古學家藍賽爵士 (Sir William Ramsey) 被他們說服,於是展開調查。經過大規模的研究,藍賽的態度180度改變。他作結論,說:「路加是一等一的史學家……這位作者應該被列在最偉大的史學家的行列中……路加所寫的歷史,其可靠性無人可比擬。」[17]
《使徒行傳》記載了保羅佈道的行蹤,列出他拜訪的地點、人物,傳講的信息,並他所受的苦難與逼迫。這些細節可能是造假的嗎?羅馬史專家舍溫懷特 (A. N. Sherwin-White) 寫道:「歷史研究無疑的證實了《使徒行傳》的內容。……任何嘗試推翻其真確性的論證在今天看來,一定十分可笑。研究羅馬史的歷史學家老早就將《使徒行傳》視為可靠的。」[18]
從福音書的內容到保羅的書信,新約聖經的作者大方地描述細節,甚至列舉當時仍在世的人。史學家也證實了其中至少三十位是真有其人。[19]
大部分會被偽造的文件是公開的、書寫給大眾看的。根據史學專家戈特沙爾克 (Louis Gottschalk) ,收信者為小群體(非公眾)的個人信件極可能是真品。[20] 那麼新約聖經的文件屬於個人信件還是公開著作呢?
其中某些書卷其作者的意圖很明顯是要廣為流傳的。然而新約聖經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個人的信件,其對象為小群體或是個人。既是這樣,根據史學家的標準,這些文件是真品的可靠性相當高,不會列入偽作當中。
多數作者不會公開令自己尷尬、難為情的事實。史學家依此認為,包含令作者難堪的事實的文件,通常值得信任。
新約聖經的作者怎樣描寫自己呢?令人驚訝的是,新約聖經的作者多數時候都將自己描寫得無知、懦弱、缺乏信心。舉例來說,福音書中提到彼得背棄耶穌、門徒爭論誰是領袖等等細節。當我們考慮早期教會中,對門徒的景仰與尊重是非常關鍵的;除非這些事件是事實,否則在聖經中編撰這樣的資訊令人匪夷所思。[21]
史學家杜蘭在《世界文明史》(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) 中這麼描述使徒:「他們極不可能是被選來改造世界的人。新約的福音書很真實的刻畫他們各自的性格,坦誠的揭露他們的弱點與缺陷。」[22]
福音書中,耶穌的空墳墓(他從死裡復活留下來的)是被一個婦人找到—問題是,在當時的以色列,女人的說詞幾乎完全沒有價值,在法庭上也無法視作證詞。福音書也記載,耶穌的母親和他家人公開的認為耶穌已經失去理智。耶穌在十字架上最後的幾句話包含讓人失去信心的一句:「我的神!我的神!為甚麼離棄我?」
如此,新約聖經中記載了許多看似造成反效果的資訊—除非作者是真實的記錄耶穌的生平與教訓,否則任何想要造神的作者不可能記下這些事。
令人疑惑的是,第一世紀的早期教會所面對的問題—是否對非猶太人傳福音、聖靈的恩賜、是否要施洗、教會中的領導等等—在福音書所記載的耶穌的講道中鮮少被提及。如果門徒寫作福音書的目的只是單純的為了早期教會提供教義手冊,我們實在無法理解,他們為什麼不乾脆把編撰些教義,寫成是耶穌說的。甚至保羅談到「不婚」這件事時如此明明的講:「關於獨身的問題,我沒有從主那裏得到甚麼指示。」